在我童年的記憶中,攪團算是家里最為平常的一種主食了。那時農(nóng)村還沒有實行土地承包到戶,所以每個家庭的糧食幾乎都是不夠吃的,誰家要是能吃上小麥面蒸的饃饃和面條,就算是過上了好日子。家家戶戶都是以玉米為主,變著花樣做出各種美食:玉米面饃、玉米糝、玉米面饸饹,還有就是攪團了。其中攪團是我的最愛,每每憶起便口內(nèi)生津。
打攪團還是有訣竅的,要講究火候和力道。先盛半鍋水燒開,看著滾燙的水在鍋里翻騰,用一只手抓起一大把玉米面,慢慢的均勻的撒入開水中,另一只手就開始不停的順時針攪動,撒面不能撒得太快太多。這些動作是要一氣呵成的,不然就會出現(xiàn)干面團,里面是夾生的。如此往復,看著鍋里的攪團慢慢由稀變稠,憑經(jīng)驗看差不多了就停止撒面,攪動的手也可適當放慢速度,稍作放松了,攪團里因為不斷加熱而產(chǎn)生的氣泡,膨脹最后噴薄而出,稍有不慎還會燙著攪拌的那只手,大約再過五六分鐘香噴噴的攪團就算做好了。
吃攪團最好的配菜和蘸料,就是炒酸菜或油潑辣子蒜。壓酸菜用的大白菜在一個晴好的天氣,一片片剝開洗凈,在蘆葦席上箜干,再全部切成一厘米寬的條。燒一大鍋開水,待水滾后把切好的白菜快速用開水焯,撈起放入一個大瓷缸,倒入適量柿子醋,用一塊青石板壓上,加入新挑的井水淹過石板,蓋上石板蓋就算完成,不到一個月就能食用。這也就是整個冬天食用蔬菜之一,即使在天寒地凍,敲開冰蓋子,抄起一盆酸菜配合著蔥蒜翻炒,這與攪團是天然的絕配。要是攪團做多了,還可以涼涼粉、做漏魚,配以酸菜湯,也是味蕾的巔峰之作。
每次吃完攪團,鐵鍋內(nèi)總是沾滿了鍋巴。用鐵鏟順著鐵鍋轉(zhuǎn)著圈的把鍋巴鏟起,吃在嘴里很是筋道,就連帶點燒糊的,也會邊吃邊傻呵呵的說“這個吃了會撿到錢”。在那個物質(zhì)貧瘠的年代,母親總能用這些最簡單的食材做出最美味的飯食。
母親會經(jīng)常提起那個艱苦的歲月。那時,玉米是家里的主糧,攪團也就成為家里平常吃的最多的飯,大半碗的玉米面,就可以做成一大鐵鍋的攪團;三五把玉米糝就可以熬制全家人喝的玉米粥。有時實在沒糧,父親就和朋友騎自行車去山西買玉米,那時的玉米已經(jīng)漲到三元一斤,那可不是小錢,對于一個工分只有兩毛多錢的他們,全家一個月也買不了幾斤玉米,加上生產(chǎn)隊分的糧食,也將就過著一眼看不到頭的苦日子。
現(xiàn)在生活好了,物質(zhì)豐富了,攪團反倒成了稀罕之物。有時妻子從娘家?guī)Щ攸c新磨的玉米面,我首先迫不及待的要吃上一頓攪團;有時到農(nóng)家樂,也會點上一碗“水漫金山”攪團,來碗玉米粥,烙個蔥花餅。但是,再也吃不出童年的那種味道,那常常流連在夢中的味道。
()
|
陜公網(wǎng)安備 61058102000140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