還沉浸在色彩斑斕的秋韻中,甚至樹枝上的紅葉還在頑強地對抗著秋風、樹上的果實還在傳遞著秋天收獲的訊息。冬天卻悄悄地來了。搭乘記憶的列車,那些刻在深處的記憶,那些遙遠又深入我骨髓的冬天,像放電影一樣,一幕幕出現(xiàn)在我的眼前。
記憶中,冬天的序曲往往從一雙棉鞋開始。小時候,每到立冬的前一天晚上,母親就會拿出農(nóng)閑時做的棉布鞋,讓我們姊妹三個試一下,因為里面填滿了足夠量的棉花,腳伸進去感覺到軟綿綿的,唯一不足的就是新棉鞋沒有被現(xiàn)在的高科技定型,需要我們用尺子頂著腳后跟,使勁將腳往里面送,或者腳尖對著一面墻使勁踢一踢,直到腳后跟踩到鞋底為止。這個時候,經(jīng)常會聽到隔壁大媽家傳來“咚咚咚……”地踢墻聲和堂妹因鞋穿不上的哭聲,往往踢墻聲停止不到幾分鐘,就會看到兩個堂兄領(lǐng)著堂妹穿著嶄新的棉鞋、臉上掛著極為滿足的表情來我家,沒話找話似的提醒我們明天立冬,要記得穿棉鞋。此時母親總是先假裝突然醒悟,感謝他們的提醒之后再夸贊一下他們的棉鞋多么的合腳。第二天上學(xué)的路上,穿著暖暖的棉鞋,踩在失去水分的落葉上,聽著咯吱咯吱的聲響,心里別提多溫暖,看到同樣穿著新棉鞋的同學(xué)們,大家都相互一笑,反正比平時見面時友好、禮貌多了,這應(yīng)該是穿著新棉鞋的作用吧,至此,一年一度的冬日就這樣拉開了序幕。
記憶中,一張溫熱的炕是貫穿一個冬天的話題。為了過冬,每家都會將秋收后的玉米秸稈和玉米芯晾干,放置在門前或者屋后的空地上,以滿足牲畜的加餐口糧和燒炕的需求。每天下午太陽剛一下山,各家的婦女們就開始在自家收麥子的麥場里提回一大籠麥稈,在門前抱上一捆玉米稈,在炕把子(用來將秸稈等燃料往炕洞子里面塞的工具)的幫助下先將玉米稈和玉米芯一點一點地平鋪在炕洞子的各個角落,然后再給上面平鋪一層麥稈,既要保證所有角落都有秸稈,還要保證所放進去的可燃物稀松,避免濃煙從炕門處冒出,甚至因空氣缺少而直接滅火。天快黑的時候,每家炕的煙筒里都會冒出縷縷青煙,構(gòu)成一幅人間最溫暖的煙火圖。晚上,一家人坐在溫熱的炕上看電視,若有鄰里來串門,請人家拖鞋坐在炕上,拿出家里剛爆的玉米花,說著、笑著。要是遇到下雪的天氣,炕會整天都被燒熱,農(nóng)家人會三三兩兩擠在一家的熱炕上,婦女們相互溝通著流行的布鞋樣子,男人們抽著煙,談?wù)撝斈昵f稼的收成和孩子們的學(xué)習(xí),順帶講一些鄰村最近發(fā)生的事。熱炕是那個年代渭北平原農(nóng)家人過冬的主要方式。
記憶中,冬天的高潮部分往往由一場大雪擔任主角。北風吹、雪花飄,一片片的雪花從天而降,漫天飛舞,它們像曼妙的舞者,肆意打破著冬日的安寧。經(jīng)過一晚上的沉淀,第二天,雪的厚度足以淹沒小孩子的棉鞋,那時候很少有人買得起皮鞋,遇見大雪也只能繼續(xù)穿棉布鞋,上學(xué)的時候大家還小心翼翼,一步一個深腳印,生怕雪融化在鞋里,將鞋子染濕,到了學(xué)校也會及時將沾染在鞋上的雪跺掉,下午放學(xué)的時候,經(jīng)過一天的腳踏車攆,小路的中間會被弄得平整而堅硬,剛走出校門的孩子們有的相互攙扶著慢慢走、有的在冰上慢慢滑,遇到稍微有點坡度的路段,會來回滑上幾次,頑皮的男孩子將書包當滑雪板,坐在書包上順坡而下……笑聲、歡呼聲此起彼伏,穿破沉寂的冬日夜空,將孩子們歡樂激動的心情傳達到冬日的角角落落。身著冰冷的棉衣摸黑回家,各自在家領(lǐng)教著不一樣的家法家規(guī),有挨打挨罵的、有被罰下跪的,還有被家長逼著繼續(xù)踩著冰塊去麥場里裝麥稈的,大人們在孩子們面前嚴肅地繃著臉,但他們相互見了面就笑嘻嘻地吐槽著自家寶貝的“搗蛋勁兒”,一邊又準備著給炕洞里加點柴火,暖棉衣、烘棉鞋。我當時也受到了家人的責罵,具體的都忘了,但那種酣暢淋漓的感覺現(xiàn)在回想起來依然感到很痛快。
近幾年,農(nóng)村逐漸用上了天然氣、裝上了壁掛爐,大多數(shù)的80、90后的母親們大都不會做手工棉鞋,五六十年代的人都說我們是趕上了好日子,住在高樓大廈里也不需要燒炕,孩子的衣服臟了也不用擔心干不了。是呀,隨著國家的發(fā)展進步,老百姓的日子越來越紅火,鉆進暖氣房里,小時候?qū)目謶种饾u煙消云散,只留下那些溫暖的記憶。
()
|
陜公網(wǎng)安備 61058102000140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