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手托孫女好悲傷,兩個孩子都沒娘……”“祖籍陜西韓城縣,杏花村中有家園,姐弟姻緣生了變……”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陜西人,聽秦腔,看秦腔,學(xué)唱秦腔,是一件特別愜意與滿足的事情,秦腔伴著我成長。
秦腔在西北地區(qū)之外的人眼中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,覺得秦腔只是一味地“吼”出來,沒有什么韻味,其實他們對秦腔的認識還不到位。秦腔作為國家級非物質(zhì)文化遺產(chǎn),是我國最古老的戲劇之一,歷史久遠,起于西周,源于關(guān)中西府,秦腔的表演樸實、粗獷,曲調(diào)高亢,種類眾多,自古以來受到了西北地區(qū)老陜們的喜愛,關(guān)中人的愛恨情仇都在秦腔里表達得淋漓盡致。黃土高原上的人樸實敦厚,唱出的秦腔音域?qū)拸V,慷慨豪情。秦腔曲目眾多,不僅有李小峰的《打柴勸弟》、李愛琴的《周仁回府》,還有李瑞芳的《梁秋燕》等,唱念做打,韻味十足。
“八百里秦川塵土飛揚,三千萬老陜怒吼秦腔”,秦腔的受眾面比較廣,廣場上、馬路邊、大街小巷,隨時都能聽到,房前屋后,咥燃面、喝釅茶、聽秦腔,成為關(guān)中地區(qū)人農(nóng)閑時的絕配。在我們縣城的廣場上,隨處可見秦腔自樂班大放異彩,三五成群,樂得其所,酷暑中的樹蔭下,寒風(fēng)中的墻根下,都是民間藝人的身影,吼出關(guān)中人豪放樸實的性情,唱出人間的悲歡喜樂。
冬日溫暖的陽光下,不管是老年人、青年人,不管是專業(yè)人員,還是業(yè)余人員,都相聚在熱鬧的廣場上,感受著濃濃的秦腔帶給人的終極享受。廣場上的自樂班甚是多,有悲壯高昂的傳統(tǒng)曲目,又有婉轉(zhuǎn)動聽的眉戶戲等等,一把二胡,一個快板,就組成了一個自樂班。好些年齡比較大的爺爺,看起來步履蹣跚,胡須花白,紫藤樹下,一聲秦腔,瞬間駐足停留,把人迅速地帶入其中,深深地被秦風(fēng)秦韻秦文化所陶醉。
我從小就是聽著父親的秦腔長大的,不管走到哪里,耳邊響起秦腔,就會停下腳步。記得小時候,晚上不想早點睡覺,總是覺得有渾身的精力,這時候父親就會把我抱到懷里,給我哼唱搖籃曲,父親給我唱幾句秦腔,我就睡著了,那高亢激昂的旋律依然回蕩在耳邊。后來長大了,聽到父母親提起這件事情,依然覺得沒有聽夠,還想父親給我再唱一段。父親是秦腔的忠實粉絲,沒有電視機的年代,家里到處都是秦腔磁帶,父親還給自己買了收音機,一邊干活,一邊聽?wèi)颍棵柯牭介_心處,還會給我講一講戲曲背后的故事。現(xiàn)在父親只要閑下來,就會走出家門,來到廣場上聽自樂班的人唱戲。
隨著現(xiàn)代生活節(jié)奏的加快,秦腔逐漸淡出了年輕人的視野,但是真正熱愛秦腔的人對秦腔的愛沒有褪色,反而愈加濃烈。秦腔是流傳千年而不變的情懷。不管是秦腔的角兒,還是民間自樂班,他們始終不變的是對秦腔的執(zhí)著與熱愛,他們唱盡繁華若夢,念透榮辱興衰。
()
|
陜公網(wǎng)安備 61058102000140號